会员中心
会员章程
会员服务
会员天地
四季保健

手脚冰凉的人 ,冬天如何养生?

发布日期     :2023-12-18 |
分享
加入收藏关注  : 303

手脚冰凉的人 ,冬天如何养生  ?

不少人一到冬天就手脚发凉 ,即使穿厚衣服、盖厚被子也不易缓解。有些人甚至在被窝里躺到半夜 ,手脚还是冰凉的   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  ?

手脚冰凉,常见于这几类人:

体重较轻、体型较瘦的人:因为脂肪相对较少  ,热度容易散失 ,从而导致手脚冰凉。

阳虚者:阳气是人体的动力   ,有温煦的作用 。阳虚的人,气血再充足也利用不起来    ,从而导致手脚冰凉 。这类人除了怕冷  ,还可并发面色苍白             、受凉易腹泻  、小便清长等症状  。

气血不足的人: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 ,血可以运载气,气血不足则推动无力 ,气血不能布达四肢百骸  ,从而导致手脚冰凉。

同时注意疾病存在的可能:

如果除去季节    、保暖、体型等因素     ,仍然手脚冰凉,还要注意以下疾病存在的可能。

贫血:血色素和红血球偏低,较易出现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,从而导致手脚冰凉。

心脏功能不全:由于心脏衰弱 ,泵血能力减弱 ,无法使血液流到四肢末端   。

神经功能失调: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,或神经瘫痪   ,导致末梢血液循环不良。

        甲状腺功能减退: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,基础代谢率下降 ,机体产热能力显著降低,因而手脚末梢冰凉。

冬天手脚冰凉的内外因素 ? 

冬天手脚总是冰冰凉的原因 ,“冬为寒气所主”是其外部因素 。

寒为阴邪,易伤人阳气  。若冬日疏于保暖  ,受寒太过 ,就会伤及我们的阳气  ,阳气不足就无法温煦和推动人体气血运行,导致身体末端的四肢缺乏气血的温养 ,发为手脚冰凉。

寒性凝滞,易凝结气血津液。若冬天被寒气入侵体内,我们体内流动的气血津液也会被不同程度地“冻结”,最常见的便是四肢末梢,也是冻疮高发的部位 。

但是同样天气寒冷  ,有的人穿得不多手脚仍温温的   、有的人稍微搓搓手活动一下很快就会暖起来,而有的人却怎么也“暖”不起来 ,钻进被窝脚丫半夜还是凉的,白天打字  、用手机,都会感觉手指被冻僵,痛苦不堪  ,所以能不伸出手就不伸。可见    ,人的身体内部因素   ,才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。

内因   :不荣而冷 ,不通则冷 出现手脚总是冰凉 ,却怎么捂也捂不暖的情况,通常身体内部有两个问题。

不荣而冷:阳气的温运作用   、阴血的濡养作用为我们手足温暖作保障 ,而“不荣”就是指阳气虚弱和阴血不足       ,若失去阳气和阴血的温运和濡养  ,就会出现手脚冰冷  ,即“不荣则冷” 。

以下3种人特别容易出现“不荣”的情况  。

阳气虚弱:阳气具有温煦和推动的功能  ,阳气虚弱就无法温煦和推动人体气血运行,特别是身体末端的四肢缺乏气血的温养   ,长期处于室内且活动少的人群   ,更容易出现阳虚手足不温的情况。

阴血不足 :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四肢 ,也会出现手脚冰冷 。女性经期劳累  、月经量过多  、生产时出血过多等等都会导致血虚,阴血不足 ,阳气无以生发和运载  ,同样会引起手足不温而冷 。

脾胃虚弱:脾胃为后天之本 、气血化生之源,长期脾胃虚弱的人消化吸收差,会出现阳气和阴血的化生不足  ,从而导致手足不温 。这种情况直接补阳或滋阴多是补不进去的   ,哪怕吸收了也是一过性有效,脾胃虚弱者更重要的还是调补脾胃。

不通则冷:要想保持人体温暖  ,就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:能量充足、道路通畅。如果人的气血旺盛,但是流通不畅  ,气血不能顺利流通至四肢   ,也会出现手脚冰冷 ,即“不通则冷”。

以下2种人特别容易出现“不通”的情况 :

气机郁结  :人体的气血运行至全身需要借助气的推动,如果气机不畅,即使气不虚也会因阳气郁结在内  ,不能通达周身乃至四肢,出现手脚发凉    ,“阳气内郁,不能达于四末”使之 。所以那些平时心情不畅    ,肝气郁结的人也容易有四肢冰冷的情况出现。

瘀血内阻      :当运行气血的经脉瘀阻,人体的气血无法抵达四肢时,手脚的温度会下降 。尤其是老年人,全身血管硬化,容易堵塞成瘀  ,血液运行不畅  ,成为其手脚冰冷的主要原因 。

冬天“取暖”之前先辨证

下面列举手脚冰凉常见的四类证型,并推荐四道药膳 。

1.脾肾阳虚 :当归生姜羊肉汤

脾肾阳虚者除了手脚冰凉 ,还有畏寒怕冷的表现  ,平常穿衣也比一般人多 ,容易腹泻 。阳气乃生命之本,温煦身体是其重要功能之一  。若阳气不足,无法运达手脚等肢体末梢部位,便会出现畏寒    、手脚冰凉等现象 。治疗需要温阳健脾 ,常用附子理中丸    、桂附理中丸、右归丸等  。源于《金匮要略》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道有名的温阳食谱    。

做法:用当归20克、生姜30克   、羊肉500克炖汤  ,有补益气血、温中散寒的功效   ,适宜手足不温     、腹中冷痛  、畏寒喜暖者食用    。

2.气血两虚   :黄芪党参乌鸡汤

中医认为,气为血之帅 ,血为气之母 ,如果气血推动无力 ,加之感受寒邪,寒性凝滞收引 ,会使血液循环凝滞变慢   ,四肢末端血液供应减少 ,造成手脚冰凉。此类人群不仅会出现手足冰凉 ,还可见气短乏力 、头晕   、面白神疲 、失眠多梦、舌质淡    、脉细弱等症状   。治宜补益气血,常用十全大补丸 、八珍丸等大补气血。此类人群食疗以补气养血为原则 ,可用黄芪  、党参各15克,与乌鸡共煲汤喝。日常还可以用桂圆 、红枣     、枸杞煮水代茶饮。

3.血虚寒凝  :生姜红枣茶

血虚寒凝型属虚实夹杂,医圣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就有“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者”的描述 。脉细欲绝是因为人体血虚不足   ,不能充盈血管  ;手足厥寒即四肢冰凉,是因寒气凝滞造成 ,治疗可用当归四逆汤 。脾胃虚寒     、脘腹冷痛    、呕吐泄泻   、手足不温者还可以选用温中健脾的附子理中丸   。此类人群食疗可用生姜红枣茶。

做法   :取生姜15克  ,红枣5~6颗       。生姜洗净切块  ,与红枣一起放入锅中,加适量水煎煮10~15分钟 ,起锅前可添加适量红糖  ,每日尽量于上午代茶饮用。生姜味辛可散寒  ,红枣、红糖具有益气补血 、健脾暖胃的功效 ,红糖还能活血化瘀  。

4.肝气郁滞 :陈皮麦芽粥

肝气郁滞的人常因肝气郁遏在内,气血无法达到四肢而出现手足冰凉、神情抑郁  、胸胁满痛 、口苦咽干 、舌苔白 、脉弦等症状。此类患者可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进行治疗。《伤寒论》里记载的四逆散就是专治此类证型的有名方剂,现代有中成药四逆散可以直接服用,也可以用柴胡疏肝散等疏肝理气的药物 。此类人群食疗可用陈皮麦芽粥 。

做法 :取生麦芽50克  、陈皮10克 、大米100克 ,生麦芽 、陈皮煮水 ,滤出药渣,药汁加入大米煮粥食用   。

六招教你改善“怕冷”体质

1.运动

坚持规律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,从而有效地改善末端循环、促进血液流动。平时依据个人爱好、体力强弱选择运动方式  ,以有氧运动为佳  ,如瑜伽  、散步  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      ,微微出汗即可 ,不要大汗淋漓。

2.晒太阳

中医讲“背为阳”, 冬天人处于“阴盛阳衰”的状态,宜进行“日光浴”,背对阳光,肾与膀胱 ,一脏一腑,互为表里    ,膀胱经脉行于背部, “日光浴”可暖背,温通膀胱经气  ,有助肾中阳气升发 。

3.泡脚

肾之经脉起于足部  ,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   。冬夜睡前最好用具有补肾作用的中药(如菟丝子  、淫羊藿、仙茅等)煎煮后泡脚  ,水温控制在40度左右 ,水漫过脚踝 。浸泡20分钟左右    ,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。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  ,效果会更好。该法可以温肾阳  ,防寒袭。

4.艾灸

艾灸可祛除体内阴寒病邪 ,恢复阳气。具体可艾灸3个穴位   。

大椎穴    :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,艾灸该穴位可增强阳气  ,驱散寒湿,提高机体免疫力   。但容易上火的人慎用  。

足三里 :位于小腿上 ,当腿弯曲时可看到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   ,这就是外膝眼,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便是足三里  。足三里为养生保健第一要穴 ,民间有“艾灸足三里   ,胜吃老母鸡”的说法 。艾灸该穴有温中散寒  ,健运脾阳 ,补中益气的作用。

关元穴    :在肚脐下四横指处。艾灸关元穴可治疗一切阳虚证  ,对畏寒怕冷效果尤佳。

5.注意保暖,呵护脾胃

在岭南   ,一周经历春夏秋冬很常见 ,甚至一天也可以经历四季的气温变化  ,故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 ,出门常备一件秋冬外套   。在寒冷的冬日早晨 ,推荐慢慢喝一杯温开水     ,呵护脾胃 。这也是一个养护脾胃阳气的小方法    。容易手脚冰凉的朋友,尽量不要在冬天一大杯凉水咕咚下肚  ,这是最容易直接损伤脾胃阳气的  。

6.作息

经常心情不畅    、烦躁易怒   、手脚冰凉的人,要早起早睡,不要熬夜 。夜晚阳气应收藏  ,熬夜会导致阳气损耗 。

网站地图